(2024年第18期,总第19期)
华东地区各通航单位:
近期,随着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始降温,冬季运行保障工作已正式拉开帷幕。冬季运行风险点多面广,复杂天气对飞行安全运行的影响比较大。为深入落实民航局及华东通航专班的指示精神,现从冬季运行季节特点及应对措施、航空器使用注意事项两方面进行提示,请华东地区各通航单位参考借鉴,举一反三,做好风险防范和管控。
1、2011 年 12 月 8 日,某航直升机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时,虽能见度较好,但光照强度不足,大面积积雪及较少参照物使飞行员高度判断产生误差,且直升机接地时吹起的浮雪也干扰了飞行员的注意力与操纵动作,致使直升机着陆时发生侧翻,直升机报废。
2、2021 年 3 月 1 日,某航在执行特殊作业任务时,长时间在结冰条件下飞行,出现机翼和螺旋桨严重结冰,进而飞机失速并进入螺旋状态,最终坠地起火。
3、2021 年 3 月 19 日,某航直升机在海边执行空中游览飞行任务时,意外进入海上平流雾而坠海。
4、2023 年 2 月 17 日,某航直升机执行商照转场训练飞行时,航路经过山区遇到浓雾进入复杂状态,最终坠地,直升机损毁。
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,低能见度的天气越来越多。秋冬季特殊的气象条件会给直升机带来重要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:气象恶化导致的目视环境降级,带来能见度降低;失去地平线参考、地平线模糊或虚假地平线;驾驶舱视野由于降水或雾化而模糊;云底高度降低使驾驶员下降到计划的安全高度以下。影响能见度的秋冬季天气现象具体有以下几种:
1、低云
低空飞行时,云层高度低,气象条件复杂多变,特别是在大面积水域、沿海或者山区须考虑低云的出现,飞行员需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进行综合判断。
2、雾
秋冬季节雾天比较常见,雾天最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能见度,能见度在 1-5 公里,有的浓雾能见度只有几十米。特别是山区航线,早晨和傍晚时分更易出现。早晨时段,由于温度较低且湿气弥漫,极其容易出现雾;而傍晚时分,随着气温降低,水汽逐渐冷却凝结,雾又再次形成,使能见度骤减,影响飞行安全。
3、烟幕
烟幕多见于冬季,能见度等于或小于 5 公里。特别是在早晨,当大气层稳定且风向来自城市时,烟幕的形成尤为迅速,能见度会迅速变差。飞行员需了解风向变化,判断烟幕是否对飞行有影响。
4、霾
霾在秋冬季节也很常见,能见度等于或小于 5 公里,广泛存在于对流层、对流层中上层和高空之中。它主要影响的是水平能见度,垂直能见度影响较小。
5、风沙、浮尘
秋冬季节天气干燥,地面土质往往变得干松。一旦遭遇强风天气,地面上的沙土很容易被吹起,形成风沙,飞行员应避免在风沙区域飞行。风沙不仅使能见度变差,且沙粒进入发动机会造成机件磨损、油路堵塞、旋翼和尾桨叶片磨损等严重后果。如果在沙尘较多的环境下作业建议装上砂滤;在野外场地降落时,飞行员一定要仔细观察地面情况,提前做好预防措施,比如适当洒水以减少沙尘飞扬。
6、吹雪
地面积雪被强风卷入空中,使能见度等于或小于 10 公里的现象称为吹雪。形成吹雪的条件除了大风外,地面积雪必须是干松的。在吹雪天气中,能见度急剧恶化,而暴雪更是将能见度压缩至几十米的范围。
飞行员在雪地降落时,必须密切关注地面的雪质情况,判断其松软程度以及是否容易被风吹起,从而避免吹雪影响视线,确保飞行安全。对于在高海拔雪山区域作业的飞行员来说,天气观测尤为重要,要留意周边天气的变化提前避让。暴雪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让能见度变得极差,给飞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7、大风
秋冬之际,大风天气频现,阵风强且多变。飞行员需遵循公司手册,结合自身能力水平,严谨评估飞行条件,避免盲目蛮干。航线飞行遇大风颠簸,应迅速调整至有利速度,稳定功率,以减轻风对航空器的干扰。低空、低速飞行或在平台、水面、楼顶等复杂环境作业时,风向考量尤为关键。功率受限下执行悬停转弯,需精准规划转向,控制好转弯率,严防 LTE 风险。
8、低温和积冰
积冰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航空器的气动性能以及机上传感器、探头、天线性能和风挡的透明度。对此华东通航安全管理平台今年 3月 5 日、3 月 15 日分别发布了针对性的第 4 期风险提示《关于航空器空中积冰危害与处置的运行安全风险提示》和第 5 期风险提示《关于通用航空器预防空中结冰的安全提示》
运行过程中应避免低温环境下在已知冻雨区或高湿区域长时间飞行。野外作业的直升机,停放时务必采取妥善防护措施。低温过夜后,旋翼易结冰,座舱风挡玻璃亦可能凝结冰花。飞行员需细致检查发动机进气口,确认无积冰现象,若发现积冰,须将积冰去除才能飞行。
1、冬季密封问题
在冬季部分橡胶件、密封封严会存在变形、变硬的现象,其涉及到的系统有可能存在漏油,飞行前检查一定要更加仔细。具体例如:旋翼根部芯轴处;尾减速器输出轴密封圈;液压油泵处;主减速器输出轴处;液压伺服器输出轴处;曲轴密封处,漏出的滑油滴到高温排气管上会有烟雾冒出。
2.冬季暖机问题
冬季气温骤降,直升机暖机时间相应延长,执行任务时要经过充分的暖机才能起飞。以 R44II 型直升机为例,在冬季开车时,应等到气缸温度、滑油温度均达到绿区后,再进行大车,此时应注意发动机的工作状态。由于发动机各金属部件的材质不同,其随温度变化的膨胀率均不相同。如果在温度未达到绿区前直接大车,可能导致部件间因形变不一致而加剧磨损,甚至引发卡阻现象,对发动机部件构成潜在损害。
3.加温除雾问题
冬季座舱挡风玻璃容易出现雾气,要会合理的使用座舱加温除雾。不同航空器的加温除雾装置使用不尽相同,应熟悉操作,灵活处理。
4.电瓶和外接电源
低温条件下应要注意电瓶做好保暖工作,防止航空器启动不成功。在低温环境下作业做好配置双电瓶。启动的时候一定要检查好电压,电压较低时使用外接电源。
5、静电问题
冬季,由于皮肤干燥及穿着化纤、毛织衣物,容易在身体带静电。此时接触直升机燃油系统的相关部件时会有一定的危险,例如拧动燃油箱盖,接触放油管等。如飞行员在工作中想拧动油箱盖查看真实燃油量的时候,需要先接触机体金属蒙皮进行放电,使人体和直升机达到等电位。
6、着装问题
冬季,飞行员和乘客都有可能穿戴加厚的衣物,围巾、佩戴帽子。此时要注意因行动不便或者复杂的衣物挂碰操作杆和按钮,同时还要禁止佩戴帽子接近旋翼区域,以免帽子被卷入气流中给直升机带来伤害。
首先,运营人应严守安全底线。航空公司作为运行的主体,应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,坚持“安全第一”不动摇,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生产计划,认真梳理冬季运行有关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。
第二航空公司要做好换季教育,加强飞行、维修人员等运行和保障人员的专业培训。公司应结合自身运行特点,针对围绕“人、机、环、管”开展换季工作,进一步夯实安全运行基础。着重强化飞行员基本仪表飞行训练,强化航空器关键系统维护。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,飞行、维修、航务、气象、航卫等多部门联合,严把冬季运行和放行标准。
第三加强飞行员安全意识和决策能力。通过对事故调查报告的学习与分析,发现近年来由于目视进入仪表条件下发生的事故,很多源于直升机所处特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。在此背景下,飞行员的每一个决策都显得至关重要。飞行前,飞行员需全面评估自身能力状态、航空器性能以及运行环境的气象条件,尤其在天气处于边缘或突然恶化的情况下,飞行员必须做好决策。飞行员除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更需要有危险意识。要充分考虑好运行各个环节中的危险因素,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避免让自己进入一个危险的状态,而不能只寄希望于通过技能去化解。
换季教育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,也是提升飞行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。各通航公司应严格落实局方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,做好冬季运行安全工作,确保冬季通航运行安全、平稳、顺畅。
(本期风险提示由南京若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提供完成)
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通航安全服务平台
2024 年 11 月 18 日